活着没意思?可能是你和自己失联了

2023-04-21 05:08:46 来源:壹点灵

你有没有感受过“空虚”?

它不像愤怒抑郁悲伤一样被重视,但它的危险,却不容小觑。

01 空虚感:“我自己也不存在了”

在我的咨询中,有很多因为空虚而痛苦的来访。


(资料图片)

比如小樱,她说:

白天上班还好,但是害怕下班,害怕周末。

我一回到家,家里空空的,一点儿声音都没有。

我一个人待着,饭也不想做,游戏不想玩儿,不知道要干一些什么;

整个心都是空的,就很害怕很害怕。就觉得,活着一点儿意思都没有。

图片来源:pexel

小樱不懂,自己明明有很多兴趣爱好,有很多任务很多目标要完成,生活按说可以很充实,为什么会这么空虚呢?

我问小樱,空虚感是怎样的。

小樱说:

就像刷完一部剧,开始剧荒的时候,不知道干什么,不知道联系谁,不知道惦记谁;

也不知道谁惦记你。一切都没意义,什么都不存在,好像全世界都只剩下我自己。

有时候即便身边有人,也觉得孤独恐慌荒凉。

这就是空虚感,跟身边有人没人,人多人少没关系。

你就是会体会到那种被全世界抛弃的感觉。

自己对任何人来说,都没有意义了。任何人对自己来说,也都没有意义了。

持续处于空虚中,人会体验到深深的痛苦。

图片来源:pexel

因此,人会发展出很多行为来逃脱空虚感,比如,暴饮暴食、打游戏,煲剧,沉迷不良的亲密关系等。

我问小樱,什么时候最容易空虚呢?

小樱总结了一下,主要是自己的工作特别没意思的时候,还有男朋友太忙,不能来看自己,跟男朋友吵架的时候等等。

是啊,意义感一般来源于两个方面:关系和事业。

如果关系中,能感到有人与你同在,或者有给你带来满足感的事情,能体验到成就感,也不会空虚。

而小樱呢,孤身一人在他乡工作,没有朋友,男友工作忙碌,联系很少。

工作上,小樱一开始是一腔热血,可时间久了,她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了。

工作和关系,小樱体验都很糟糕,这也是为什么小樱会觉得空虚。

02 空虚感:内心没有一个好妈妈

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说,如果我们的自体发展比较充分,并且在内心有一个稳定的好客体存在时:

我们就有一种连续感和归属于人类关系的感觉,并体验到生命的意义。

自体,可以理解为:人的自我,自体充分发展意味着自我的成熟和稳定,以及较高的自我认同。

图片来源:pexel

反之,如果自体发展不好,或者内心没有稳定的好客体存在,人就很容易体验到强烈的空虚感和无意义感。

小樱的情况也是这样:

1、内在缺乏稳定的好客体

心理学家弗洛姆和里奇曼认为,遭受着内在孤独感和空虚感的折磨,是一种缺乏内部客体的体验。

通俗地说,缺乏内部客体,就是内心没有一个好妈妈。

如果内心有一个好妈妈,即便我们跟妈妈不在一起,我们也能知道,妈妈是存在的。

哪怕我们受了挫折,被冷落,只要我们需要,都可以得到安慰和能量。

这就是“客体恒常性”,就是有一个好客体一直存在于内心的感觉。

而小樱,出生后三个多月,妈妈就把她交给奶奶带。

奶奶爱打麻将,经常一打就是半天甚至一天。

妈妈说,很多次自己下班回家,家里黑漆漆的一片,只有小樱孤零零地一个人躺在床上。

图片来源:pexel

奶奶已经好几个小时,甚至一天,都没给小樱吃过奶,换过尿布了。

这样的长期忽视,对小樱无异于一种情感虐待。

所以小樱根本无法内化一个稳定的好客体。

但这并不是全部。小时候没有建立很好的客体恒常性,长大后如果能与他人保持很好的链接,也不容易体验到空虚感。

就像有的人童年不幸,但长大后拥有一个好伴侣,也会让他们感觉到充实安全和幸福。

可惜的是,小樱跟男友异地,依靠视频联系,常常无法及时回应小樱。

作为一个不稳定的客体,男友似乎也从未住进过小樱的心里。

2、没有发展出真自体

小樱说,好像自己从来没存在过,从来感受不到自己。

空虚的本质,从自体心理学来说,就是没有自体的存在感。

客体关系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认为,婴儿生来是为了发展真实的自己,这也被温尼科特称为“真自体”。

只有真自体才有真实的存在感。

而与真自体相对应的是假自体,假自体的背后就是一种虚无感和对真实情感链接的渴望。

图片来源:pexel

假自体是什么?是婴儿被妈妈否认的情绪。

就像小樱,奶奶去世后,妈妈不得不回家照顾她。

但妈妈辞职后变得极其焦虑和抑郁,在小樱哭闹时,妈妈要么会指责小樱,要么会无视小樱。

很多时候,她会把小樱关在小黑屋里,直到她自己平静下来。

而小樱之前为什么哭,因什么闹,从没有人管。

久而久之,小樱就知道,真实的自己尤其是自己的情绪,是不会被接纳的。

图片来源:pexel

在长期的情感忽视和否认下,小樱学会了压抑和否认自己真实的情绪。

就像她最初来咨询的时候,整个人仿佛是空洞的,行尸走肉一样。

谈到情绪的时候,她总是说:没有啊,我没什么感觉,没有情绪。还行。

当我邀请小樱去体验情绪时,她会说:我什么都感觉不到。

哪怕你能明显感受到她的悲伤,她也很难去承认。

因为,小樱早已失去了跟自己的链接。

03 如何走出空虚感?

1、主动付出爱和意义

弗洛伊德曾说:为了不生病,我们必须去爱,这是最终的方法。

也许,你觉得自己好像从来没有被爱过。

但你依旧可以付出爱。

比如,养一只小猫,当你给她铲屎,喂饭的时候,你会感受到一种美好,一种自身的意义感。

图片来源:pexel

而它也会回馈你,最珍贵的信任,那会让人感到发自内心的快乐。

你还可以去做义工,种花种草种树,这些都可以加强你跟其他人事物之间的依恋,并让你感觉到被需要,这也是一种意义感。

而这种意义感,是你自己找到的。

2、主动感受客体的恒常性

也许以前,你去感受的都是客体的不恒常。

因为,那个客体有时候就是照顾不到你的情绪,有时候甚至联系不上。

你会做减分题,每次客体不及时回应,就给恒常性减一分。

当把注意力放在对方“消失”的情况时,就很容易反复体会“客体消失”的恐慌和挫败感。

但,你是否发现了,客体会离开,但也会回来?

比如,哪怕男友会忙碌,会吵架,会冷战,但最终一定会主动来找小樱和好,跟小樱道歉。

小樱这才发现,自己之前一直以为,他一吵架,就永远不回来了。

但其实,男友一直会回来,虽然他无法保证以后不会再吵架,但他保证过,即便吵架,自己也不会因此分手。

小樱说,是啊,他会回来,每一次都会。现在我可以让他住进我的心里了。

图片来源:pexel

或许,你可以像小樱一样,把减分题改成加分题。把关注点放在客体的恒常性上。

比如,尽管爸爸妈妈会指责你嫌弃你,甚至威胁要抛弃你,但他们始终在照顾你,对你不离不弃。

比如,你的伴侣虽然会发脾气,会吵架,但你们并没有真的走向分手。

对于婴儿来说,客体的离开,意味着永久消失。

但作为成年人的你,要明白,客体的离开,往往只是短暂离开,他们还会回来。

当客体每次回来,你都给他们加一分。他们在你心里,就会越来越具有恒常性。

3、找回你的感觉

正如上文所说,空虚是缺乏与外界的链接,而无法与外界建立链接,很可能是我们还没有与自己建立链接。更具体些,就是跟自己感受的链接。

想走出空虚,就需要重新找回你的情绪,重新与自己链接。

第一步,觉察和识别情绪

比如,有意识地询问和记录情绪:

可以写情绪日记,今天发生了什么事,我有怎样的情绪。

可能最开始只能写出:我还好,我不舒服,我很高兴。

如果不知道怎么写,可以去搜一下“表达情绪的500个词语”,尝试从中找到适合你情绪的词语来表达它。

图片来源:pexel

没有也没关系,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,觉察多了,你就能对情绪有更高的识别度。

第二步,接纳和理解情绪

因为小时候情绪被排斥的体验,可能会让你第一时间否定情绪。

但现在,你要试着坚定地告诉自己,不管怎样,我的情绪一定是对的。

同时问问自己,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。去充分理解自己情绪的理由。哪怕这个理由没那么“正确”,也要告诉自己,我有这样的情绪很正常,我这样想也很正常。

这些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确定和界定自己。

第三步,表达情绪

你可以对着别人,或者日记,把情绪都表达出来,这就完成了一个情绪觉察-处理的过程。也是允许真自体萌芽和发展的重要过程。

写在最后

空虚再可怕,也只是一种情绪,会来,也会走。

当你能够直面它,你会发现,其实空虚也没那么可怕。

而且,空虚中并非什么都没有。

里面还有很多其他的情绪、想法、欲望,这些,也许都是你真自体在表达自己。

我们的成长,其实就是一条寻找真自体的道路,更多地自我觉察,识别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情感。

图片来源:pexel

可以增强你的自我界定,让你的真自体更多出现。

而真自体越多,你越能体验到生命的意义感和满足感,你会更有目标,更有活力,活出属于自己的人生。

为了感谢大家的关注,我们准备了一份免费的心理健康测试量表,限时发放。(私信回复 量表 ,可以获取领取方式哦~)

如果您有情绪压力,原生家庭,婚姻情感,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困扰,需要心理咨询,可以私信和我们详细沟通

作者:高晨

编辑:碳水化合物

图源:网络

首发:壹点灵心理

专注心理成长,温暖而有力地爱着你

标签:

为您推荐

新闻快讯